新闻中心
你的当前位置:
分享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国方案
来源: | 作者:中国教育报 | 发布时间: 2019-10-31 | 89551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全面建成。其发展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关键时期,呼应民生安定的急迫需求;调整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兴阶段,承担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发展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时期,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最新要求;直面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责任,服务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要。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已形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独具我国特色的中国方案。
  身份认同逐步明确
  由学历层次转变为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有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办学方式而异于普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实则早已被社会所接纳。但由于理论层面对其规律认识相对不足,实践层面对其贯通体系建设力度不够,使得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易被人们视为一种依附于普通教育体系的较低等级的学历层次,缺少应有的类型教育属性认同感。因此,寻求职业教育的独特地位,也体现于我国历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急需技术技能人才,由中等职业教育长期肩负着培养一支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和技工之重任。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发展注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职业结构的演变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配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专业人才服务,但其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理念尚未被提及。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中后期,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进入了规模与质量并重的发展阶段。从2002年到2005年,先后召开了3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自2005年开始,连续3年扩招100万中职学生,重点建设1000所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实现了从“相对落后”到“规模第一”、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的转变。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其发展内涵容纳了终身性、融通性、开放性等多元化特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之意义,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内涵。
招生简章
网上报名
OA系统
联系我们

主页

学业咨询

帮助

留言

 

 
手机扫一扫